日照特产网
日照特产网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日照黑陶 > 正文

日照黑陶:在创新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

作者:573发布时间:1970-01-01分类:日照黑陶浏览:267评论:0


导读:8月31日,上午10点。东港区涛雒镇华山村一处黑陶制作厂房内,日照市黑陶非遗传承人牟善军接过妻子安娜递过来的一批陶瓶、笔筒等黑陶制品,小心翼翼地送入柴窑中。这些黑陶制品前期经过拉坯...

8月31日,上午10点。东港区涛雒镇华山村一处黑陶制作厂房内,日照市黑陶非遗传承人牟善军接过妻子安娜递过来的一批陶瓶、笔筒等黑陶制品,小心翼翼地送入柴窑中。


这些黑陶制品前期经过拉坯、湿刻、印坯、打磨等工序,再接受24小时的烈火淬炼后,就变成土与火的艺术、力与美的结晶。


今年40岁的牟善军,从事黑陶行业已经有20年之久,在这20个春秋里,他创新传统黑陶工艺,开发出的黑陶产品从艺术性、文化性走向实用性,为黑陶工艺注入新的活力,使黑陶走入大众生活。


在黑陶厂内,记者看到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黑陶作品,这里既有精致独特的艺术品,也有富有生活气息的茶器,每一件都蕴含着匠心和巧思。


眼前的牟善军,穿着一件浅色对襟大褂,戴着一副眼镜,说话直爽赤诚,有着黑陶匠人的质朴风格。从他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中,又可观见常年制作黑陶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迹。他与日照黑陶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?20年的坚守中,他如何做到更好地传承与创新?随着时光的回溯,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——


恪守本心的传承中,他与黑陶融入彼此,成就一幅幅作品


日照制陶文化源远流长。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,就有黑陶出土,制作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。明朝洪武年间立村的日照臧家窑、田家窑、朱家窑、徐家窑等村庄皆以制陶闻名,黑陶烧制业也一直传承延续至今。


一直以来,日照黑陶作为“原始文化中的瑰宝”,有色如墨、声如钟、薄如纸、亮如镜、硬如瓷的美誉。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,牟善军从小就爱好绘画和捏泥塑。8岁那年,母亲带他去城里走亲戚,他第一次见识了黑陶的制作工艺,站在那里看了很久。亲戚送给他的一尊黑陶弥勒佛,一直摆放在他的案头,那种泛着光泽的神秘黑色,让小小年纪的他为之着迷。


19岁时,他师从能卜大师,潜心做陶,随后,回到老家,贷款一万元,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一个黑陶厂。


据考证,日照制陶的烧制方法为水润闷窑法,这是烧制实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。专注黑陶制作的牟善军,对黑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,在那一个个不眠之夜里,他与孤灯为伴,或是精心雕刻,或是练习拉坯,或是在柴窑前研究烧制温度,他把内心的坚韧与热爱,雕刻进每一件作品,这些作品历经时光的沉淀,依然熠熠生辉。


这一天,牟善军又像往常一样开始拉坯,一抔泥土在他的手中倏然起舞,进而飞速旋转,逐渐变幻出一个圆润的葫芦形陶器,让人不禁感叹手指与泥土创造的奇迹。


这样的日常,对于他来说已是常态,他与黑陶形影不离,融入彼此的生命,成就出一幅幅作品。


他的作品并不是孤芳自赏的静物,而是饱含时代气息和思想内涵的“活物”,比如,2021年,他和团队为建党10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百尊黑陶鼎,至今仍陈列在东港区博物馆、天台山、东夷小镇和涛雒镇文体中心等地。“那段时间,我几乎整晚整晚地不睡觉,力求每一件作品都达到完美,能够贴近时代、反映时代,这也是作为一个黑陶非遗传承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。”


陪伴他度过那段煎熬岁月的,除了他的小团队,还有他的妻子安娜。安娜年轻时曾画过农民画,自2005年结婚后,她就和牟善军一起做陶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身边的很多人都陆续转行,或外出打工,只有他们夫妻二人,如时代的孤勇者,在华山脚下这处幽静的厂房内,继续着他们的黑陶之路。


从不停歇的创新中,他让海曲黑陶从艺术性走向实用性


在日照,在几代黑陶人的努力下,黑陶艺术品在文化市场上名气越来越大,黑陶产业一度兴盛。随着时代发展,囿于小作坊经营的局限,加之从业人员越来越少,开发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,日照黑陶一度陷入了困境。这让身在其中的牟善军为之焦灼。“要想让日照黑陶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摆设,走向市场和火热的生活,首先要在工艺上进行创新。”


为此,他数度到江苏宜兴和江西景德镇相关院校和工厂学艺,随即瞄准了黑陶茶具这一市场。在学艺的过程中,他掌握了高温釉烧的制作技艺,并在后期的黑陶制作中,将制瓷、制陶的工艺与黑陶相结合,使日照黑陶的制作技艺有了新意。


此外,在黑陶的艺术性表达上,他尝试过硬刻彩绘,即在黑陶上刻上赋予文化寓意的年画或者花鸟鱼虫,把传统文化与家居装饰相结合,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。


从业多年,制作观赏性的黑陶产品对他来说已是信手拈来,但他并不满足于此。2015年,他又萌生了一个想法———进一步创新技艺,在黑陶艺术性的基础上提高实用性,让黑陶产品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。


“我当时就在想,黑陶实用器的前身是夹沙陶,在过去作为家里盛煎饼的大缸、盛粮的容器,可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。为什么不能生产一款自己的产品,把黑陶的文化性、观赏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呢?”


想法是有了,但实现这个过程耗费了他6年的时间。传统黑陶烧制温度一般在600至900摄氏度之间,这样制作的茶杯、茶壶在倒入水后,会出现泛碱的现象,而要继续提高烧制温度,陶泥会在炉中塌陷下来,无法保持最初形态。


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牟善军,他别出心裁,将泥料中融入具有日照元素的海沙和贝壳,进一步创新了传统黑陶制作工艺。在调试泥料配比、烧制温度等关键因素上,他做了千百次实验,烧制了近6000多个小时后,最终实现了从低温渗炭到高温渗炭的跨越,提升了烧制温度,增加了成品硬度,还解决了泛碱问题,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的同时,让黑陶制品再次走入大众生活。


2021年,牟善军用“海曲墨玉黑砂”为名将创新工艺进行了商标注册。目前已经研发了笔筒、茶具、砂锅等50多个产品种类。2021年12月,他的作品“观海听涛—黑陶茶具”,在日照市第二届“市长杯”工业设计大赛中斩获铜奖。这也让“海曲墨玉黑砂”工艺茶具声名鹊起。


细观这款茶具,但见壶盖上的礁石和水纹,让人有触摸大海的质感,而茶盘上面的波纹形态,更富意趣,当洗茶水通过海浪状的阶梯倾入茶盘时,让人产生观海听涛的遐思。


这一款茶具,可谓创意十足、做工精致,但美中不足是目前难以做到量产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,在工艺上、产品质量上进一步提升,实现规模化生产,让更多的实用性黑陶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。”牟善军说。


亲手制作的快乐中,更多人因黑陶向往日照


黑陶之于牟善军,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。


在海曲陶坊天台山展示体验馆,每到周末,就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制作黑陶。


“我们是从淄博过来玩的,让孩子亲自体验一把手工制作黑陶的过程,感受日照传统文化的魅力,这个过程既有意义又有趣。”李女士告诉记者。


在陈列室里,记者看到了一个刻有金蝉的黑陶,只见这只金蝉停留在枝叶上,翅膀轻盈,形态生动。金蝉的全身都是毫刻出来的,身上的毛细到一毫米,可谓“一刀一毫”。“这个作品我用了三天左右刻出来的,一个人一个月大概能做十件作品。”牟善军说。


过程虽然枯燥,但是看到成品后的惊喜,足以抵挡所有的疲惫。作为手工匠人,虽有万般艰辛,但也有万千乐趣。“黑陶作为我们日照的一个文化名片,积淀厚重,可以挖掘和体现的元素有很多,每一次制作的过程,仿佛在与古人对话,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。我作为一名日照市黑陶非遗传承人,更应该创造平台,传播日照黑陶文化,让更多的游客和孩子了解黑陶、爱上日照。”牟善军说。


正值中午,装窑的工作已结束。接下来,就是烧窑的程序。每到烧窑,牟善军都要在这里呆上一天一夜,无论严冬酷暑。


午后,安娜坐在一旁,开始对一个尚未装窑的陶壶精心打磨。她通过插檐抹缝等细节操作,丝丝入扣,使壶身变得更加圆润光滑。


这是他们与黑陶为伴的普通一天。


正是在这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,他们在泥与火的交融中雕刻着时光,把海曲黑陶淬炼成既有文化魅力又有生活气息的器物,书写着陶艺人生。


标签:日照黑陶黑陶特产日照特产


  • 上一篇:已经是第一篇了
  • 下一篇:已经是最后一篇了

欢迎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