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:17706333107
日照特产网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其它 > 更多 > 正文

毋忘在莒砚:雕刻出的文化与传承

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22-10-15分类:更多浏览:410


导读:些许清水、一方墨锭,在摩擦与融合中,为砚台披上一层黑纱;狼毫饱蘸,泼墨挥洒,落在三尺宣上的,是华夏千年的文化。文房四宝,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印记,而四宝之中,又以砚为首,笔墨兼纸,皆可...

些许清水、一方墨锭,在摩擦与融合中,为砚台披上一层黑纱;狼毫饱蘸,泼墨挥洒,落在三尺宣上的,是华夏千年的文化。文房四宝,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印记,而四宝之中,又以砚为首,笔墨兼纸,皆可随时收索,可与终身俱者,惟砚而已。

日照莒县盛产砚石,莒砚制作的历史也十分悠久,莒砚因“石坚且润,质腻且温,形奇且美,声清且健”于唐、宋、明曾被视为贡品,享有“砚林八绝”的美誉,按砚石可大致分为疃石砚、浮来砚、温砚以及龙尾砚。

“每种砚石所做的砚台都有自己特点的,你像浮来砚理质细润,易出彩,并多带金线;温砚则色现橙黄,冬月著水不冰;龙尾砚下墨如锉、发墨如油……”在这里滔滔不绝介绍着砚台的人,就是“赵氏砚雕”的传承人赵世霞。

在父亲的影响下,出生在石匠家庭里的赵世霞从小就跟泥土、砚台、石头打交道,“我父亲开了一家唐三彩陶瓷厂,家里姊妹四个只有我从小对石头感兴趣,每次跟着家里大人上山干活,我都会往家拣石头来刻着玩。后来逐渐地喜欢上了砚台,也从很早就希望自己在砚的制作雕刻上找到一些价值,也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砚台展馆。”与砚结缘,对于赵世霞来说就是这么简单自然,但将兴趣变为事业,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“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做不好,在石头中间挖上个窝窝,觉得这就是个砚台了。”后来赵世霞加入了山东省鲁砚协会,每年坚持参加协会的培训,向姜书璞、高星阳等砚文化专家请教,从基本的设计、造型、书法到雕刻开始全面学习,自己的制砚水平也逐渐提高。

自立秋到冬天上冻封底之前的这段时间,土地赋闲,山石得以裸露,这便是赵世霞寻找石头的最佳时节。每年十月开始,赵世霞便来到砚疃洛山一带的石脉“寻宝”。

“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挑一块石头就能被拿来做砚台,挑选砚台原石的讲究可不少。”赵世霞指着地上一堆还未清洗、满覆黄泥的石料介绍,“适合做砚台的石料莫氏硬度需在3.5左右,硬度太高,则不宜下墨,石质太软,则容易渗墨。”走进赵世霞在农村的家门,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:石头、石头、还是石头。小院里只留了一条一人宽的小路;储藏室被堆放得满满当当;工作间里,除了原石之外,还有几方尚未完成的砚台。

这些从地里捡来的石头,别人眼中的“破烂玩意儿”,却是赵世霞心中的“宝贝疙瘩”。赵世霞做砚都是依据石料的风貌来展开设计的,“在原石设计砚台时,一要看原石的形状,二要看石头的纹路。像这个石头比较厚,外壳本身自然风化的天然纹路很像树皮,我就会把它做成树桩砚,石头凸起的地方顺着纹理雕成了松柏和老翁,而砚池部分就成了老翁垂钓的池塘。”经过赵世霞的设计与雕刻,这一个个不起眼的泥疙瘩都变成了一方方精美的砚台。

砚石采来之后,要经历清洗泥垢、整形切割(打毛坯)、构思设计、雕刻成形、抛光上蜡等一系列十分繁杂的流程,做一方砚,短则十几天,长则数月,赵世霞便在自己家里埋头雕刻,忘却了纷繁扰扰,淡化了岁月时光。

辛勤的付出与努力总会迎来回报,在2014年的中国国际书画大展暨艺术品博览会上,赵世霞的《一池如意砚》获得“羲之杯”金奖;2017年山东省观赏石协会举办的奇石根艺展,《金龟献宝》获得金奖;2021年第十三届中国(山东)工艺美术博览会,《古瓶砚》荣获“荷花杯”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……

诸多奖项自然让赵世霞感到欣慰,但最令她开心的还是世昌砚石博物馆的成立,这是一座集收藏、研究、展示、公共教育与传播中国传统砚文化于一体的专题性艺术馆,也是赵世霞多年成果的结晶。

“我这个人就是实名的小气。”赵世霞这样形容自己,“刚开始做砚台天天赔钱,因为我做的这些砚台一块也不舍得送人,也不舍得卖。”赵世霞解释她宁可不赚钱也不肯卖砚台的原因:这些砚台都是根据石头自身特点雕琢的,没有两个一样的砚台,出品即是孤品,卖了世上就再也没有第二台了。但赵世霞在另一方面也很慷慨———她把自己的砚台博物馆做成了专门的研学基地,每逢假期周末就会有各校的学生前来参观,赵世霞便无偿带着学生们学习砚台知识还有毛笔书法的技巧。她喜欢砚,更希望把砚的文化推向更广的舞台,“希望能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,对砚雕产生兴趣,这就是传承。”

与“石”俱进,是赵世霞人生历程的最好概括而“与时俱进”,是赵世霞这些年努力的方向。之前赵世霞雕砚只是依据原石的特点进行设计,现在除传统的选题之外,赵世霞还将目光放到当下,把时代中的文化热点刻入砚台,并在砚台中添加了莒国文化元素。

随着赵世霞设计、雕刻制砚技术的日益精湛,她本人成为了莒县砚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,她制作的砚台也成为莒县文化的代表。现在她的砚台博物馆里收藏了近600方砚台,但赵世霞依旧坚持着砚台的雕刻:“如果没有砚台,中国几千年的记录、书写以及书画创作都不可能实现。自己能传承文化,再苦再累都值了。”


标签:日照特产莒县特产浮来砚毋忘在莒莒县地理标志